第八百零三章 诗会

小说:大宋教书匠 作者:文佬
    李纲打了赵明诚后的几天里,书院倒是无比平静。</p>

    赵明诚和一起的几名太学生当时虽然说要回太学,但也就是一句嘴炮表达一下义愤而已。</p>

    他们还是和平常一样,该干什么干什么。</p>

    其实,汴京大学还是有着他们不愿意轻易离开的理由。</p>

    最重要的一点,太学和汴京大学互相交流的名额是有限制的。</p>

    如果随意放弃这样的机会,虽然不至于列入太学的黑名单,但也难免惹人非议。</p>

    退一万步讲,赵明诚如果因此一怒之下回到太学,那会被人说是打回来的,这个人真的丢不起。</p>

    如果真的回去了,钟粟也会瞧不起赵明诚,甚至可以断定,这家伙恐怕有渣男的潜质,毕竟后世记载了他弃城而逃的黑历史。</p>

    李纲经过了这件事情,显然收敛了许多。</p>

    最近在汴京大学校园碰见太学生,基本采取形同路人视而不见的做法。</p>

    赵明诚大概也觉得当时说话有点不够地道,并没有干出到处告状之类的举动。</p>

    平和的气氛很快被打破了,钟粟接到消息,赵佶突发奇想,居然要在汴京大学学田办一次诗会。</p>

    皇帝要搞这个,其他人当然没有什么意见,反正这又不是什么劳民伤财的行为。</p>

    钟粟是地主,自然有很多事情要和他商量。</p>

    赵佶很快便召钟粟进宫商量。</p>

    “钟卿,你觉得筹办这样一场诗会如何?”</p>

    赵佶说完,一脸的满足。</p>

    “自然不错,不知官家还有什么想法,下臣这就去安排。”</p>

    乍一听到这个消息,钟粟倒是没多想,可在自己的地盘上搞这个,貌似是个不错的机会。</p>

    汴京大学的影响力已经越来越大,不妨再借着这个机会加一把火。</p>

    “那倒是不必,钟卿只需腾出一块地方,至于诗会的所有准备,自会有礼部去办。</p>

    这位就是礼部员外郎李格非,钟卿大概还没见过。”</p>

    什么,李格非?</p>

    钟粟吃惊不已,这人居然就是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?</p>

    最近这是怎么了,先有赵明诚,后又李格非,有关的人物都聚在一起了。</p>

    这样太热闹了吧,看来这场诗会必定会大有看头。</p>

    钟粟进来的时候就已经猜到旁边站着的人多半是礼部的,可万万没想到是李格非。</p>

    心中虽然惊诧不已,但还是不慌不忙地和李格非见礼。</p>

    李格非显然是这次礼部负责诗会的官员,赵佶让两人见面,就是有让两人具体磋商的意思。</p>

    一个诗会,也花不了多少钱,至少对于钟粟来说,不是太大的问题。</p>

    既然赵佶让礼部去办,他倒是省心了许多。</p>

    至于在广大的学田附近找一块地方,再也简单不过。</p>

    钟粟觉得,赵佶还真是有雅兴,居然要在室外搞这样的活动,大概是有亲近自然的意思。</p>

    两人又听了赵佶的一番各种要求,便出了延福宫。</p>

    “久闻钟侯大名,今日得见真是三生有幸。”</p>

    李格非一个老套的问候,钟粟客气了两句。</p>

    天气不冷不热,两人便坐在一处长廊里开始商议办诗会的事情。</p>

    听李格非一番介绍,钟粟才知道,赵佶其实都已经想好大体的方案,无非就是通知大家一下。</p>

    赵佶这家伙最近老是和钟粟泡在一起,对汴京大学的学田兴味越来越浓厚。</p>

    现在正好是初秋时节,各种作物早一点的已经成熟,晚一点的也快收获了。</p>

    赵佶显然想借着这个机会,一来可以玩玩,二来还可以检验一番汴京才子的水平。</p>

    此外,钟粟知道赵佶是个很迷信的人,对什么祥瑞之类的东西一直比较感兴趣。</p>

    这次借着收获季节办诗会,显然是为了图个吉利。</p>

    诗会的时间已经确定,赵佶认为七月半是个良辰吉时。</p>

    钟粟掐指一算,只有五天的准备时间。 FeisυZw.с●Μ</p>

    虽然有些紧张,但既然是在室外举行,也少了各种复杂的规矩。</p>

    李格非对赵佶的想法领会得非常到位,赵佶对这次诗会的参加人员倒是有明确的说法。</p>

    凡是在汴京所属书院未中举人的人都可以参加。</p>

    如果这些人都来的话,人数会相当之多。</p>

    但李格非自然明白,这就是赵佶的一个想法而已,他才不会考虑那么多的事情,总之就是自己高兴就好。</p>

    可那么多人一起来,不管怎么管理,场面都会非常混乱,说不定还会发生踩踏、揩油、袭胸、偷窥之类的意外情况。</p>

    一帮才子聚会,同样会吸引到一波妙龄少女的参与。</p>

    如果真出现了意外,赵佶才不会认为是自己的要求太过分导致的。</p>

    李格非倒是个明白人,礼部员外郎已经干了三年,怎么样的场面需要怎么样的应对之法,早就熟谙于心。</p>

    说来说去,只要在诗会上产生几首出彩的诗词,赵佶必定会非常高兴,别的问题都不会太在意。</p>

    对于参加人员,李格非已经有了自己的计划。</p>

    既然来得太多不便管理,那便对各大书院进行名额限制。</p>

    汴京因为有太学的存在,大量的名门子弟和平民中的优秀子弟被搜罗了不少。</p>

    只不过由于太学建筑数量有限,更多的学生只是挂名,并不是可以经常来学习。</p>

    所以全盛时期的太学号称有三千学子,事实上经常在太学的也就三五百人而已。</p>

    太学馒头虽然曾经有宋仁宗的加持,但终归架不住人多。</p>

    如果三千学生一起来吃,不吃穷大宋才怪。</p>

    国子监其实除了太学,还有广文、律学,地位和太学并列,只不过这两馆更是有名无实,三馆往往也被统称为太学。</p>

    太学真正崛起,和一个叫胡瑷的人密不可分。</p>

    他将自己在苏州、湖州等地的办学经验用在太学的管理上,使太学的学术影响力越来越大。</p>

    嘉祐元年,太学生已达三四百人,而且全部接受公费教育。</p>

    不过到了哲宗徽宗这个时期,太学已经没有了昔日的辉煌。</p>

    也正因为太学始终以外挂式教学为主,才给钟粟的汴京大学给了机会,钟粟不缺钱,汴京大学的房舍自然众多,学子们无需以外挂的形式学习。</p>

    除了这两家巨无霸之外,还有一些小书院没有什么气候,还得稍稍斟酌一下,沧海遗珠的事情虽然不能保证,但也要尽力而为。</p>

    按照以往的经验,李格非认为最终有一百来人参加,既可以让赵佶高兴,同时也不会让场面冷清。</p>

    至于各个书院采取怎么样的方式来消化名额,那就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了。</p>

    当然,如果对诗会格外重视的话,自然可以先在内部PK一番,然后派出优秀学子参加。</p>

    其实说来说去,大头其实还是在太学和汴京大学。</p>

    李格非和钟粟交流了一番各自的想法,决定由李格非拟定具体的条陈,赵佶同意后便立刻实施。</p>

    </p>

    </p>
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,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,我们会尽快删除。
蛋疼小说网,免费小说,免费全本小说,好看的小说,热门小说,小说阅读网
版权所有 https://www.danten.net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