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章 心机

    隆嘉二年十月,兵部尚书徐颂恩致仕。

    一时间,新任尚书的人选,在朝臣中引起议论纷纷。

    兵部侍郎方严,五十岁上下,为人谨慎,颇有官声。曾经出任宣府总兵,在任期间,后明与北项关系一般,却在宣府几乎没有什么争端,方严这个总兵,做得是波澜不惊。

    工部侍郎罗维敏,四十二岁,之前从未出任过一方守将,此前是户部郎中。人生中唯一一次涉及军事,是他三十八岁时,西南边陲出现叛乱,罗维敏为平叛大军筹备粮草,又亲自押送到战地。

    待到回转时,被突袭的叛军困于一座城池中不得出。城中只有守军两千,平民三万,县丞先时已经战死了,罗维敏成了那里最大的官。

    他带领这两千守军,日夜在城墙上巡逻,又命全城男丁,削竹为矛,轮番装作军士,在城墙上大喊。

    围城叛军足有四万人,因不知城中虚实,初初试了几次,罗维敏带领八百士兵,冲杀出来,叛军措手不及。罗维敏见好就收,速速退回城去。

    叛军不敢冒动,在城下驻守,十多天后,城中粮草即消耗殆尽,大军终于到来,解了此围。

    还有其余几个人,或资历浅薄,或能力不足,都比不上这二位。

    最重要的是,方严是刘岱的姻亲,罗维敏是徐程的学生。

    两方人马,因兵部尚书人选一事,吵闹不休,任谁都不肯相让。徐颂恩以自己年老为由,不愿掺和他们的事,被人问起时,就说,“一切但凭圣裁。”

    谢靖把这二人的事,都说与朱凌锶听了,朱凌锶转转眼珠,“说得好听,只当是要我选。”

    他这是还记着,何烨他们不肯给钱造大炮的仇。这帮文臣,说的是“听凭上意”,实际上全都是自己的意思,并没有人真心把小皇帝的意见当回事。

    朱凌锶算是看透他们了。

    谢靖说,“皇上即便此时不选,日后也是要选的。无论选与不选,都不可没了主意。”

    谢靖的意思是,即便你现在还做不了主,也要学习怎样做出选择,而这种能力需要时间和经历来培养。

    朱凌锶心中一振,谢靖说得对啊,试问历史上哪个明君,不是在和霸道的勋贵、狡猾的文臣和谄媚的宦官斗智斗勇,又互相合作中成长起来的呢。

    那就让朕来看看,究竟谁笑到最后吧。

    “以谢卿之见,如何?”

    谢靖的眉心又拧出一条痕迹。

    朱凌锶有些意外,光看个人事迹,罗维敏显然胜出一筹,还是徐程的人,谢靖没道理会犹豫。

    “臣以为,不分上下。”

    谢靖说,罗维敏率众守城的事,足以看出此人忠心耿耿,且有急智,还懂一些兵法。

    只是围城一役,叛军本来就是当地乡野的乌合之众,既无钱也无粮,因此本身战斗力也不行。

    况且才半月间,并不能看出来,此人是否有掌握全国兵马的能力。

    方严守宣府时,似无事发生,但是在他任上,是宣府最平静安宁的一段时间,他之前之后的总兵,都没能做到这一点。

    或许他运气超好,也或许他有本事,让所有兵戈战事,在最微小的时候,就消弭于无形。

    只是一切并无明证,谢靖说,“只是微臣猜测罢了。”

    一晃到了年关,兵部尚书一职悬而未决,曹俊时那边催尾款的折子就来了。

    他在折子里汇报了一下大炮的研发成果,似乎并不乐观,排除了很多种搭配的可能性,还没找到最适合造大炮的材料。或许还得单独造一座冶炼的高炉才行。

    曹俊时还隐晦地指出,实验过程中出现了人员伤亡问题,不过请皇帝不要担心,他已经处理好了。

    但是,钱的问题,还请皇帝多多支持。

    这一年朱凌锶的皇庄里,各项产出进项算起来,该有两万多两银子,可他这一年来的人情赏赐,都从这里面出,于是只剩下一小半。

    愁人。

    朱凌锶没想到自己会成为一个为缺钱而苦恼的皇帝。

    以往看小说,皇帝不是忙着谈恋爱,就是搞斗争,最担心的是被人篡位,可自己最大的苦恼,却是穷。

    一个没钱的皇帝,和普通人有什么分别。

    他甚至想过借钱,但是听卢省说了各位大人们的俸禄,惭愧地收起了这个念头。

    卢省说,“我有两千两银子,可以给陛下使使。”

    朱凌锶十分意外,内侍虽说包吃包住,还有制服,可卢省也太能存钱了吧。

    他没想到的是,卢省作为他最亲近的内侍,去哪儿替他传话,看在他的面子上,别人都会给点儿茶水钱。

    这还是皇帝年幼,若是亲政之后,更不可同日而语。

    不过朱凌锶也没好意思要卢省的钱,内侍的积蓄,叫“子孙钱”,是拿来养老的。

    新年刚过,让朱凌锶意外的是,刘岱找上了他。

    刘岱是内阁首辅,见皇帝是理所当然的事,只是这次来,行礼之后,就沉默不语。

    谢靖见机,便知是嫌自己了,便出言告退,留他们俩在书房。

    朱凌锶有些慌张,这还是第二次他单独和刘岱待在一起。

    上一次,是刘岱要把谢靖赶到南京去。

    刘岱也不卖关子,“兵部尚书一职,去岁到今,悬而未决,宜早做定夺。”

    朱凌锶说,“太师所言极是,便与太傅商议,早早定下来,朕也能安心。”

    意思是,你自己去和徐程吵,不要带上我。

    刘岱见小皇帝不上套,又说,“臣等均是为社稷思虑良多,奈何难有定论,愿听御旨纶音。”

    “那太师索性便依了太傅如何?”朱凌锶事不关己一般,把玩着桌案前的镇纸。

    刘岱心中不豫,面上却一点儿都不显,他沉吟片刻,便笑了起来,

    “陛下,去年江南一带,风调雨顺,农桑商旅,无不进项颇丰。户部后半年,就收了八十万两银子。”

    “什么,”朱凌锶一抬头,撞上刘岱的笑脸,知道自己中计了,又匆匆低下头去。

    这老头子,果然是来谈条件的,可恨自己沉不住气,泄露了底牌。

    如此,也只能明人不说暗话了。

    “太师既说不动太傅,又如何去管何大人。”

    朱凌锶说的何大人,就是户部尚书何烨。

    “臣自有办法,”刘岱目的达成,又说了几句,便起身告辞。

    等他离开后,谢靖走进来,朱凌锶脸有点发烧,十分不好意思,“谢卿,朕说错话了,”乖巧得像个知错就改的小学生。

    谢靖早就料到,此事会闹到朱凌锶这儿来,倘若加以利用,虚与委蛇,或可一解燃眉之急,甚至……

    可惜小皇帝太嫩,没演出谢靖写好的剧本。

    “皇上不必忧心,明日上朝,一试便知。以臣之见,当无恙。”

    谢靖看着只比桌子高一点的朱凌锶,想着要让小皇帝和刘岱那老狐狸周旋,实在是太难为他了,便柔声说,

    “左右他们越不过陛下,周斟在朝上,我也在殿后等着您。”

    第二天一上朝,刑科给事中就上奏,要补齐之前欠曹俊时的工程款两万两银子,并且言明大炮是为朝廷造的,这钱必须由户部出,之前皇上垫付的三万两,也要退回去。

    何烨自然不愿意,正要据理力争,刘岱忽然轻轻咳了一声,

    “不知蜀地去年发了多少盐引?”

    此言一出,何烨立即噤声,徐程一见不妙,也不愿多言,就说,“把钱给他补上就是。”

    朱凌锶没想到,困扰自己那么久的问题,就这样解决了。

    当然,刘岱对于造大炮,和区区五万两银子,是不会放在心上的。

    他甚至也和徐程他们一样,觉得小皇帝只是个身体羸弱却酷爱战争游戏、用武器来壮势的虚弱的孩子。

    他对朱凌锶说,“皇上,有了银子,您可以尽情造大炮了,不用都漆成黑的,鎏金的也行。”

    要不是为了钱,朱凌锶真想骂人。

    鎏金你个头。

    钱已落袋,现在是朱凌锶投桃报李的时候了。

    刚刚吃了亏,在兵部尚书人选上,徐程便寸步不让,誓要把罗维敏推上去,刘岱当然也不是吃素的,两派自然又吵了起来。

    朝堂上乱成一锅粥,刘岱忽然大吼一声,“你们在天子面前,如此失态,成何体统。”

    各位都是读书人,要脸,便整了整衣袖,各自退回站好,徐程便说,“太师若为百官垂范,宜为社稷计,选纳贤才。”

    就连朱凌锶,也觉得徐程这话不大对,说罗维敏是贤才,那方严就是庸人了吗?这倒也未必。

    “罗、方二位大人,难分伯仲,兵部只有一个位子,太傅却作何解?”刘岱也不得罪罗维敏,却把问题抛给徐程。

    徐程果然就说,“那就依徐老尚书所言,由皇上定夺。”

    说着目光直视朱凌锶,神采奕奕,充满期待。

    他是顾命大臣,又教朱凌锶念过书,和皇帝关系不错,他的亲信门生谢靖,如今是朱凌锶的讲官。小皇帝对他们这几个老臣,一向感情很深,十分恭顺,于情于理,都不会输。

    于是,朱凌锶就在徐程殷切的期待中,说出了自己在这场戏里唯一也是至关重要的台词:

    “那就请方大人执掌兵部吧。”

    徐程的表情僵住了。刘岱笑而不语,低头摸了摸自己那把胡子。

    简在帝心,乾纲独断。呵呵。

    若只是朱凌锶自己要选方严,徐程自然能让他打算落空,就和点状元造大炮的事一样。

    可是方严背后是刘岱,就连徐程也无可奈何。

    胜负已分,无事退朝。朱凌锶回到殿后,见了谢靖,声音还微微发抖。

    他鼻子有些酸,不知为什么,就是很委屈。

    谢靖快走几步,赶忙把他抱在怀里,朱凌锶哽咽着一抽一抽的,谢靖轻叹一声,轻拍小皇帝的背。

    可怜一朝天子,竟然要在别人手底下讨钱花。

    这时,朱凌锶脑子里响起一个久违的声音。

    “好感值+10,当前好感值40,请再接再厉。”
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,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,我们会尽快删除。
蛋疼小说网,免费小说,免费全本小说,好看的小说,热门小说,小说阅读网
版权所有 https://www.danten.net All Rights Reserved